你是否也经常这样,对一件事的态度只能保持“三分钟热度”?终于买了心心念念的衣服,穿了两次之后就不喜欢了;由于“知识焦虑”想要开始学习英语,报了学习班,交了费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下文;看到体检报告,下定决心办了健身卡,然而一年下来就用了两次最后只能朋友圈转卖......每当这时,我们都会怪自己总是因为冲动而做了决定,没有三思而后行。
确实,我们常识上都认为经过理性思考的选择会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更不容易后悔。经典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也往往认为理性的思考更具有说服力,更能够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坚定的态度和观点。
然而,最近有一篇发表在《心理科学》杂志的研究却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基于情感的态度和观点也可以很持久,而且情感越是强烈,态度和观点也更加持久不变。
理性思考后做的决定更持久?未必
在这篇研究中,研究者调查了上千人,询问他们认为基于理性思考和情感形成的态度和观点,哪一种会更加持久,结果跟我们的常识一致,只有15%的人认为基于情感形成的态度和观点更加持久,高达74%的人认为基于理性思考形成的态度和观点会更加持久,其他人则认为两者都不持久。
图中的蓝点数量表示选择该选项的人数
而随后的跟踪研究则推翻了这个常识性的判断,研究者们招募了超两万人进行研究,包括7项纵向研究,其中涉及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场景下的态度持久性,包括对收到的礼物的喜爱、对某些品牌的支持和对餐厅的评价等等。
研究者采用了学术界广泛使用的评价词汇表(Evaluative Lexicon)来测量志愿者对礼物、品牌和餐厅的喜爱程度和相对应的情感强烈程度,每一组志愿者都会进行两次评价,间隔时间为一个月,以此来探究志愿者在一个月后的态度变化。
结果发现基于情感形成的态度很少会发生变化,而且情感越是强烈,那么态度变化的程度也越小。而且,相比起消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度也更加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如何才能克服“三分钟热度”?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态度是复杂的,对一件事情坚持到底还是“三分钟热度”对我们来说往往都是一念之间的区别,而这“一念之间”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态度是我们对某种事物的整体评价,其中包含四个方面:行为倾向性、行为本身、认知和情感,其中任一因素都可能会让我们的态度发生变化。
例如我的态度是:我认为国货是很好的。那么其中就会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行为倾向性:如果我需要买东西的话我会优先选择国货;
(2)行为本身:我正在用的某类东西就是国货;
(3)认知:国货的质量很好,性价比很高;
(4)情感:我很喜欢国货。
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行为、情感和认知这些方面来让自己尽量克服“三分钟热度”。
更强烈更积极的情感更有利于坚持
正如我们在前面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基于更强烈更积极的情感而形成的态度更不容易随着时间而改变,因此当我们决定要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这件事情对我的好处是什么”、“我有多想做成这件事情”。
例如在自己想要通过健身和健康饮食来减肥的时候,尝试反思一下:
(1)减肥对我的好处是什么?并尝试列出一些积极的理由让自己可以坚持下去,例如这会让我对自己形体更满意,心情会更加愉悦等等。避免使用消极的理由,例如肥胖让我很难受,让我穿不上心仪的衣服等等。尽管这些理由都是同一件事情的正反面,但是在心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更有利于我们坚持到底。
(2)我有多想减肥?如果用“非常想减”、“一般想减”和“不减也行”来形容的话,我会选哪个?如果自己不是真心选择“非常想减”的话,那么“三分钟热度”的概率就是比较大的,就应该通过列出更多的积极理由来让自己保持更强烈的态度。
主动形成的态度更能坚持到底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别人的安利,而去做一件事情或买一个东西,亲身体验过后才发现自己也只是“三分钟热度”,这很可能是因为你只是听从了别人的观点,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态度。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招募了两组志愿者,分别是阅读组和写作组。阅读组被动地阅读一篇关于论证法官应该对青少年犯罪者更仁慈的文章,写作组则需要根据这一主题写一篇600字文章。
可以看出,前者只是被动地在接受别人的观点,后者却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主动思考,并得出自己的判断和观点。结果发现,两者在刚阅读或撰写完文章后,都更加赞同法官应该对青少年犯罪者更仁慈的观点。而经过6周后,阅读组志愿者对该社会政策的态度几乎都回到了原点,而写作组志愿者对此的态度更多地保持不变。
这是因为态度是可以通过自我说服来改变的,而通过对信息的主动积极思考,这些态度和观点就会源于自己的价值观和知识系统而产生,这样的态度和观点就会更加深刻而持久。
先实现一个小目标,更容易坚持到底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高估自己的坚持能力,在最开始就制定一个过大的目标,结果坚持不了两天就放弃了。这是因为我们的行动本身也会反过来影响态度,而在行动中付出努力是需要消耗认知资源的,一下子付出过多的努力容易让我们的认知资源消耗过大,换句话说就是容易用力过猛,从而发现自己原来的决定是不合理的,最后就放弃了原来的决定。
这也是“登门槛效应”的一种应用,这个效应指的是一个人如果先答应了一个小的请求,就有可能会答应接下来一个更大的请求。因此当自己想实现一个大目标的时候,可以将这个目标拆分成多个小目标,并且将每一个小目标设定为比较容易完成的程度,这样带来的短频快的正面激励更容易让我们坚持到底。
对于一件事情能够坚持到底当然是好的,利用上述技巧来克服“三分钟热度”的习惯,能够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对自己形成更协调的认知,从而生活的幸福感也会变得更高。
但我们也不一定总是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有时候如果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情感并不是足够强烈和积极,那可能自己并不适合做这件事情,那就没必要非得坚持到底。“三分钟热度”也可以是一种及时止损的补救方法。
参考文献:
[1]Matthew D. Rocklage and Andrew Luttrell. (2021). Attitudes Based on Feelings: Fixed or Fleeting?Psychological Science.
[2]Rocklage, M. D., & Fazio, R. H. (2016). On the dominance of attitude emotional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美)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第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冷知识
本文暂时没有评论,来添加一个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